尽职尽责绘就资源保护“中国答卷”
青土、黄土、红土、白土、黑土,煤、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多样的国土资源。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中,人们精心耕耘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细心利用着土地里的每一种资源。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顺天应时的战略考量,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重嘱托。
牢记使命,郑重担当。
5年来,资源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数量质量再到生态,资源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升级,矿产资源绿色勘查理念推动实现资源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5年来,资源保护成效日益显现——全国实有耕地面积20.25亿亩,18亿亩耕地红线得以坚守;全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5.47亿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03亿亩;钨、锡、锑、稀土等重要优势矿产实行限制性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程度逐步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逐渐形成。
5年来,资源保护合力集聚形成——耕地保护体制机制日趋完善,耕地管控型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不断强化,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巨大的合力。
数量、质量、生态,新理念拓展新境界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中国人的饭碗,最为宝贵的资源,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能松、松不得,因为耕地保护关乎国家兴衰,关乎人民生计。
“要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2017年,姜大明部长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时这样说。
这是5年来对耕地保护认识不断深化的智慧结晶,放在更长时间轴和更广阔空间范围看,才能更好理解“三位一体”内涵。
环顾全球,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我国粮食产量虽然实现了十二连增,但已从粮食净出口国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95%的警戒线。
放眼国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正成为耕地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保住明天的饭碗,这是关系子孙后代的长远战略问题,更是关乎千秋万代的根本问题。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数量保护是提升质量和提高单产的基础。2014年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姜大明部长提出:“要以守不住红线‘提头来见’的担当精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
以底线思维定边界,划出耕地数量保护的红线。“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两个绝不能”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贯彻到土地管理的各个环节。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安全。实践中,国土资源系统逐步意识到,中国的耕地保护方式需要综合施策。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等优质耕地,通过土地整治提升中低质量耕地,在释放占补平衡政策中特别强调占优补优,通过政策激励机制推动耕地质量建设不断升级。
挖掘耕地生态内涵——耕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具有涵养水源、循环养分、调节气候等功能。通过耕地生态管护,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绿化”。充分发挥城市周边及交通沿线优质耕地的生态空间功能,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也留给城镇和农村居民,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管控、建设、激励,新机制开拓新格局
不采取有力措施,资源支撑不住,发展难以为继,美丽中国无从谈起。面对资源保护这张大考卷,5年来,制度设计堪称最响亮的回答。从制度设计到制度安排,再到制度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发掘前进的动力。
管控性保护形成“底线”约束——“严保严管”始终是资源保护主基调,通过强化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从源头上筑牢资源保护的篱笆。
2016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要科学规划勘查开发布局,合理划分自然保护区等禁止、限制勘查开采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保护则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突出对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2016年,啃下106个重点城市及省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硬骨头”。截至2016年底,全面划定15.47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国城市周边共划定9370万亩,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700多万亩,平均保护比例由原来的45%提高到60%。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各项任务全部完成。
建设性保护推进质量提升——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抓手。5年来,土地整治从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和全域综合整治转变,并发布三项行业标准,通过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农田防灾抗灾能力等耕地质量大幅提升。5年来,建设高标准农田4.03亿亩,新增耕地2700多万亩,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粮食产能约370亿斤。
在模式创新方面,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加快土壤熟化过程,提升土壤肥力。在监测评价方面,颁布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为各地各部门开展评价考核提供依据。
激励性保护健全补偿机制——激励性保护措施是提升资源保护效果的着力点。要让保护资源的地区不吃亏、让保护资源的群众得实惠,强化资源保护的共同成本,理顺背后的利益关系必不可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首次提出实行跨地区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允许国家重点扶贫地区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范围内调剂,指标调剂收入用于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保护耕地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保护耕地效率和效果的双提升。
《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对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品目实行从价计征,建立税收自动调节机制,增强税收弹性;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环节,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推进环境治理成本内部化,使矿山企业真正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责任。
协同、督察、落实,新作为绘就新篇章
理念构想和制度设计描绘出宏伟蓝图,而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抓落实”。“落实”两字是这5年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汇之一,如何落准、落细、落实,考验智慧,更考验担当。
狠抓落实,重点在严明责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追究党政领导责任”“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等一系列举措凸显了责任落实在耕地保护整个环节中的关键作用。
狠抓落实,关键在加强督察执法。5年来,督察工作成为落实保护耕地责任的“助推器”。土地督察将省级政府履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健全耕地保护制度等情况纳入土地督察的重点内容,督促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对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开展督察。通过落实督察责任,严格督察工作要求,机制的瘀结逐个打通,压实了耕地保护责任。
土地执法充分利用遥感监测、动态巡查、网络信息、群众举报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立体执法监管体系,对耕地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监管;同时,对各类涉及土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问责,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挂牌督办和通报曝光,形成了警示震慑作用。
狠抓落实,要点在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这项工作,光靠一方力量难以维持,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力量,形成保护合力。
我们看到,在江苏,政府成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第一守护人”,“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机制逐步建立。在浙江,每一块永久基本农田都有了“田长”,一旦出现问题,社会公众可随时举报,立即追责……
回首来路,5年来,国土资源保护从理念设计到制度安排再到有序推进,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足印。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新理念、新机制、新作为为资源保护筑起坚实的堤坝,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