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 规划贡献——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服务高铁建设工作纪实
常德高铁枢纽站
提前谋划,选址定点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常德高铁枢纽站是常益长高铁项目的重要节点工程,也是呼南、厦渝通道 “一纵一横”的交会站,对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原常德市规划局就提前谋划常德高铁站事宜,在省人民政府2011年批准的《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中,明确常德火车站在原有2台3线基础上,预留高速铁路站场空间,扩建候车站房等配套设施,增加火车站北广场用地。
2016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全国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厦渝、呼南通道在常德交会,常德将成为高速铁路网地区性枢纽。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立即展开常德枢纽站及市域内高铁线路选址定位等研究工作,经过实地踏勘、技术论证、反复比较、专家咨询等环节,并向国家、省相关部门汇报对接,规划研究成果在多次修改、优化、完善后,于2018年形成了报审稿。
精心规划,确定方案
综合考虑市民出行、城市发展、远近结合等因素,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了“30年不落后”和“高架站房、南北广场、综合枢纽、无缝换乘”的高铁枢纽站建设思路,先后组织召开了常德高铁站南北广场规划设计方案部门专家评审会、绿化景观方案部门专家评审会、夜景亮化方案部门专家评审会,召集住建、城管、交警、园林及相关专家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多轮讨论研究,不断优化完善设计成果,确保将高铁站及南北广场建设成为展示常德形象的精品工程。
2019年11月27日,市规委会2019年第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常德高铁枢纽站站房、站场配套、交通组织规划设计方案。高铁枢纽站方案以“武陵腾飞、桃花盛开”为设计创意,充分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站房面积为6万平方米,站场规模9台20线。
常德高铁枢纽站效果图
同时,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组织研究了南北广场交通组织方案,建议取消原武陵大道下穿高铁站交通组织方案。经市规委会审议,南北广场交通采用十字平交方案,极大节省了投资造价,方便市民交通出行。
高效服务,要素保障
为确保常益长高铁建设顺利推进,做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2019年开始,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开通用地报批“绿色通道”,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土地要素保障协调会商机制,制作项目用地报批进度表,挂图作战、全程跟踪、专人负责、高效服务,积极督促协调解决土地报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提前一个月完成常益长高铁线路、站房、广场用地报批工作。
用地批回后,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又迅速组织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工作人员坚持在思路上求创新、方法上求突破、措施上求拓展,充分发扬“5+2”“白+黑”工作作风,主动放弃休息,夜以继日,攻坚克难,苦干实干,认真抓好入户调查、三榜公示、三次公告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守住了政策底线,保障了群众利益,完成了拆迁倒房,确保了高铁顺利开工建设。
站城一体,复合开发
为统筹高铁常德站周边用地需求,推动站城一体,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联合市海绵公司启动了高铁新城片区的策划和规划工作。高铁新城东临朗州路,西抵阳山大道,南起铁路线,北至月亮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72.5公顷(5588亩)。核心区域遵循和延续前期规划中“城市发展新中心”目标定位,建设“创新共享枢纽城、产城融合示范区”,从“新产城、新生态、新枢纽、新门户和新社区”“五新”设计策略进行总体打造。结合省委省政府“三高四新”战略以及省市两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导入“3+1”产业体系,即3大主导产业(总部经济、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1大配套产业(高端城市配套产业)。
品质提升,环境整治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的重要部署,改善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营造安全、优美、文明的窗口形象,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整治,打造“美丽常德示范带”,2021年底,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启动了《美丽常德示范带——常德市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常益长高铁、黔张常铁路、石长铁路沿线进行综合整治,总长度约310公里。规划本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构筑郊区生态基底,还原常德郊野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和原乡土景观特色,加强“植树造林”,打造“色彩常德”。创新与传承传统民居的风格形式、材料建筑技艺,融合沿线各地文化特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生活品质,结合全域旅游,塑造“一县一风景,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亮点”,着力把常益长高铁等市域铁路沿线打造成景观路、产业路。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