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十二五国土资源工作巡礼】把良田沃土留给子孙后代

来源:市国土局 2016-01-21 10:26 字体:【

——“十二五”我市耕地保护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吴强 记者 姚懿容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粮食安全战略作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现代社会中,土地资源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持续发展留下“子孙田”?面对这道困扰无数城市发展的两难命题,市国土资源局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十二五”期间,常德市坚持耕地保护“数质并重”、“守管建并举”,全市实有耕地数量稳定在750万亩左右,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年年被省政府评为耕地保护先进市,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耕地是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这是市国土资源局上下形成的一个共识。常德耕地保护责任底线在哪里?市政府向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里写的很明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89.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99.3万亩。这是常德的耕地“红线”,也是一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面对严峻的形势,市国土资源局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在沅澧大地上织起了一张严密的农田“保护网”。 

   “十二五”期间,市国土资源局将耕地“红线”分解落实,层层签订“军令状”,把落实“军令状”与绩效考评挂钩,形成大家都来保护耕地的责任机制。689.4万亩的耕地保有量和599.3万亩的基本农田落实到了16个区县(市)政府(管委会)、225个乡镇政府、180多万责任农户。“军令状”明确了各区县(市)、乡镇政府是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一把手”是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组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粮食生产的核心产能,一旦划定为基本农田,除法律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占用,将会得到永久保护。从2011年起,按照上级部署,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对辖区内的225个乡镇同步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在交通沿线、乡镇政府、人口集中的区域周边布设了526块保护标志牌和5428根保护界桩,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600万亩基本农田数据库。2015年,根据中央的最新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又开展了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给农业留下了更多的耕地。 

   耕地占补平衡,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占一亩耕地,就要补一亩耕地”。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越来越重视,现在的耕地占补平衡已经提升到“占优质耕地补优质耕地,占水田要补水田”的高度。实践中,市国土资源部门紧紧绷住“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不能轻易占用”这根弦,想方设法控制“占”,数质相当做好“补”,依法依规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十二五”期间,项目选址遵循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耕地的原则,平均每年项目预审审减耕地面积占当年下达耕地占用计划的20%左右,控制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把优质耕地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全额征收耕地开垦费5.45亿元,将开垦资金投入到328个土地开发项目,补充耕地9万亩,为1340个建设项目落实了占补平衡,保证了安慈高速、烟厂技改工程、沅澧快速干线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2015年,市国土资源局又投入资金3200万元,实施了4个旱地改造水田项目,新增水田面积达到5500亩,为落实“占水田补水田”做好了充分保障。 

   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市国土资源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建立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网络。 

   哪里的耕地动了土?以往绿油油的稻田怎么变成了工地,有了建筑?是合法用地还是违法施工?每年,国土资源部门都要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及时开展土地变更调查,更新耕地变化情况,建立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并对合法用地和违法用地开展清查,对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由国土执法机构及时查处。全市实行乡镇国土所、县大队、市支队三级巡查机制,每年开展动态巡查8000人次以上,巡查时利用手持GPS实施精准定位,发现、制止违法行为比例90%以上,每年立案查处违法破坏耕地案件数十起,拆除违法违规建房上万平方米,对案情严重的当事人,坚决移送司法、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国土资源部门在建设用地报批过程中,通过“一张图”系统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能够发现项目选址是否符合规划、是否乱占耕地,为准确开展项目预审提供依据。在实施补充耕地项目过程中,通过网上综合监管平台,实施全过程监管,即:利用“一张图”查看补充耕地项目选址地类、坡度是否符合要求,定准位置;项目启动后,运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对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开展计划、实施、验收等3个阶段的全程监控,竣工验收后又通过远程报卷系统进行补充耕地指标复核确认;在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内,将补充耕地指标与建设项目一一挂钩,核销补充耕地指标。 

   补充的耕地质量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占优补优的要求?通过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质量有没有提升?这些都需要把底子摸清楚以便有效施策。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对全市328个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组织技术单位对669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了调查评价,更新了质量等别,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为了摸清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规律,全市布设了约100个耕地监测样点,对样点的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强度及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预警分析。 

   所有这些,常德国土人都只是为了一个愿望——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注:原文地址http://cdrb.cdyee.com/html/2016-01/20/content_47166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