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适老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宋磊署名文章:锚定“双碳”目标 开展生态协同治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4-05-07 10:11 字体:【


de910f43a5574f439daab6aa63a5d398.jpg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4年5月1日三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常德市作为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典型的生态区,拥有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系统类型极为丰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试先行示范作用。近年来,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下简称常德局)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聚焦“双碳”目标要求,结合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联合中南大学将“双碳”生态产业链纳入生态修复工程,探索打造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协同推进新模式。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

推动生态修复向高效益转变

树立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价值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生态修复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内在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摒弃以经济发展为单一导向的自然资源开发逻辑,构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价值的绿色发展新范式。

近年来,常德局针对矿区生态修复问题,实施科学治理,实现了污水变清水、裸土变绿地,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

以常德市鼎城区石板滩石煤矿为例。监测数据表明,通过修复治理,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修复区碳储量呈现显著升高趋势,最大可实现修复区56%的碳汇增长。这表明生态修复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碳汇效应明显。

以科学认知为基础,

支撑生态修复决策与实践

生态修复通过改善和恢复现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增强森林、草原、湿地和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固碳能力,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且高效的固碳方式。

当前,“双碳”目标下的生态协同治理重点难点是生态修复测算目标、测算因子、测算方法不一的问题。鉴于此,常德局在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中,综合考虑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综合影响与作用,重点围绕生态修复前碳储量本底评估与生态修复方案比选,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动态监测与碳源、碳汇动态核算,以及生态修复效果与“双碳”成效评估等方面,构建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碳汇核算体系,推动区域生态修复科学化、精准化治理。

以安乡大湖口旱改水生态修复区为例。通过多源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定量反演等手段,提取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关键指标,对2020年~2022年该区域的修复前、后生态状况开展分析发现,该旱改水生态修复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35.71万元、459.17万元和467.07万元,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生态修复取得较好效应。

以技术创新为引擎,

加速生态修复与碳减排进程

为加速推进区域生态修复进程,常德局持续深化多维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以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综合性多技术应用体系,旨在实现区域生态修复全生命周期高效监控与管理。

常德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融合了“天-空-地”网的监测优势,通过部署生态系统碳通量、土壤碳储量、气象等传感器,在生态修复区域进行环境监测,采集植被生长和碳源汇数据,实现中小尺度修复区域动态监控。利用遥感技术优势,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手段,及时获取大范围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状态和地形变化信息。结合常德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的生态修复区三维精细场景模型,实现对生态修复区域动态展示和监测数据的实时接入与更新,以及修复区建设方案比选与智能推荐决策支持,最终实现生态修复前、中、后碳源、碳汇的动态化全流程监测。

当前,面向“双碳”目标的生态修复路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下一步,常德局将聚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进一步将绿色、生态、低碳等理念融入生态修复目标中,并学习借鉴国内碳汇认购作为替代性修复方式的案例,拓展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兼具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碳交易生态产品,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与“双碳”效益,促使区域生态修复从传统的单一“复绿”模式,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转型。

×

用户登录